第二十二章
一至十四节的比喻又为“一人一王”之比喻,故在人方面之事不能尽解难处;例如:仆人不会被杀,王不能如此平民化,王不会发兵剿被召者。
一节:“耶稣又用比喻对他们说。”“又”指明继前一比喻。此比喻与凶恶园户之比喻大有关系。后者指神因犹太人弃主,故主亦弃之;前者指神弃犹太人后,外邦人便蒙悦纳,惟并非每一个外邦人得救。
二节:“天国好比一个王,为他儿子摆设娶亲的筵席。”这里说,“天国好比一个王,”不曰教会,而曰天国,因此指范围,故包括尚未得救者,教会指全体得救之信徒,(并非当地教会,)故无不得救者。(路加福音中之比喻纯为福音的问题,比喻之本身与此处不同,可断定为非同此处讲。)“娶亲,”表明立约的关系;“筵席,”说出神的丰富为人豫备。此处无新妇,因非目的。(教会之像新妇者,仅于今世,将来羔羊的妻是新耶路撒冷。羔羊的妻是一个豫表,新耶路撒冷是一个比方;一个比方不能作一个豫表。)
三节:“就打发仆人去,请那些被召的人来赴席;他们却不肯来。”这里的“仆人,”指主的和施浸约翰的门徒。“被召者,”是以色列人。神差遣他们去请以色列人来享受神的丰富。“他们却不肯来,”即不信他们的见证。
四节:“王又打发别的仆人说,你们告诉那被召的人,我的筵席已经豫备好了,牛和肥畜已经宰了,各样都齐备;请你们来赴席。”“别的仆人,”指五旬节时,使徒和门徒向犹太人第二次作证。他们一直在耶路撒冷作工,甚至撒玛利亚都不去。故神容让逼迫临到,使他们分散到异邦人中。(徒八1,4。)保罗起头作工亦然,只到侨民那里作工,直到犹太侨民都弃主,故申明向外邦人中去。(徒十三46~48。)三节仅是请来,四节才说“牛和肥畜已经宰了,”就是主耶稣已经死而复活了。(路加福音不注重弥赛亚的问题,故不题。)
五至六节:“那些人不理,”五旬节的情形虽有三千、五千得救,然仍小数,一小群而已。约瑟夫说,当主被钉的那一天,耶路撒冷有三百万人。“种田,”指农业;“买卖,”指商业。“拿住仆人,…杀了,”司提反、雅各被杀,彼得下监。(徒七58~60,十二2~3。)“其余的人,”不作农人或商人者,即祭司、文士、法利赛人、撒都该人等。四、五两节完全应验。
七节:“王就大怒,发兵除灭那些凶手,烧毁他们的城。”这里的“发兵除灭那些凶手,”应验于主后七十年,提多毁灭耶路撒冷,血流满街。
八节:“于是对仆人说,喜筵已经齐备,只是所召的人不配。”“所召的,”指犹太人;不能因彼等不受,而糟蹋神的丰富。
九节:“所以你们要往岔路口上去,凡遇见的,都召来赴席。”以前的被召者是有豫备的,我们外邦人得救似乎是临时的,是由于恩典的。“凡遇见的,都召来”─信者得永生,外邦人蒙恩。
十节:“那些仆人就出去到大路上,凡遇见的,不论善恶都召聚了来;筵席上就坐满了客。”这里说“不论善恶”─今之呼召,不管已往之历史好坏。福音的丰富,不管已往的善恶;福音最后的目的,为要荣耀神儿子。
十一节:“王进来观看宾客,见那里有一个没有穿礼服的。”这里说“观看宾客”─在审判台前,人在天国范围中,福音传到之处不一定得救。“一个没有穿礼服的,”礼服豫表基督作我们的义袍,使我们披戴基督。(罗十三14,加三27神给我们穿公义的袍子。(赛六一10。)这礼服是神为我们豫备的;(各样都齐备,)惜人以为自己的衣服好(自义),不肯脱下,不肯换,他并不靠耶稣的义。
十二节:“就对他说,朋友,你到这里来,怎么不穿礼服呢?那人无言可答。”主不问人前几天何故打人、说谎、犯律法,只问:“怎么不穿礼服?”已往的历史主不问,只问有否基督的义。“无言可答,”足证此人明知故犯。人虽穷,王已豫备;乃人自己以为不配。王有礼服,只怕人不肯脱,不肯穿。
十三节:“于是王对使唤的人说,捆起他的手脚来,把他丢在外边的黑暗里;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。”不藉着基督的结果是沉沦、黑暗,与二十五章者不同。
十四节:“因为被召的人多,选上的人少。”在天国范围中的人多,得救者较少。不要以为只有一个,那一定是犹太人了。在今日的教会中,稗子比麦子更多。
十五节:“当时,法利赛人出去商议,怎样就着耶稣的话陷害祂。”下面都是犹太人试探耶稣之记载。他们在主耶稣的行为上找不到把柄,便在话语上找之;今人亦然。
十六节:“就打发他们的门徒,同希律党的人,去见耶稣说,夫子,我们知道你是诚实人,并且诚诚实实传神的道,甚么人你都不徇情面,因为你不看人的外貌。”法利赛人与希律党人(媚外者,犹太奸)彼此反对,今为试探主,可来在一起。“他们的门徒”─瞎眼之学生才会投入瞎眼先生的门下。“你是诚实人”─先媚之,怕主撒谎而不能抓住祂的把柄。
十七节:“请告诉我们,你的意见如何;纳税给该撒,可以不可以?”他们问主:“你的意见如何”─如此才可抓住主的把柄。“可以不可以,”二者都是陷阱,一面是亡国奴,一面是背叛者。
十八至十九节:这里主把他们假冒为善的恶计,当场道破。金银祂没有,“拿一个上税的钱给我看。”惟其纳该撒之税者才有该撒之钱,主没有。
二十至二十一节:主之问与断案不只是有智慧,且有教训:(一)信徒不该干涉政治,因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。(二)应当出捐纳税,因是该撒的物,当归给该撒。(得救者自己为神之物,故不当为政府所用。)(三)犹太人所以亡国,因没有将神的物归神,反去拜偶像,故神罚之。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,这是耶利米的教训。当初犹太人想,神的东西不归给神,该撒的亦不归给该撒。
二十二节:“他们听见就希奇,离开祂走了。”如此智慧不得不希奇,读者如不觉得希奇,则不如犹太人。
二十三节:“撒都该人常说没有复活的事。那天,他们来问耶稣说。”二党过去,撒都该人出场,如同车轮战。彼等深信无复活,人死了完全消灭,故无鬼,亦无天使。人顶会想出理想的问题难人,一若当初之撒都该人。
二十四至二十八节:他们所题的难题─“从前在我们这里,”全属虚构之事。
二十九节:“耶稣回答说,你们错了;因为不明白圣经,也不晓得神的大能。”“你们错了,”这是主对他们的断案。“不明白圣经,”无属灵知识;“不晓得神的大能,”无属灵经历。这是人错误的原则。故信徒当有知识与经历。
三十至三十二节:这里“复活的时候”─指人被提;“也不娶也不嫁,”非指天使娶嫁。主不仅题出复活,主的意思是:“你们说人死后是消灭了,那么在荆棘篇中,神就是介绍自己为‘死人的神,’神也就不能激励摩西。”此处的逻辑为:神是亚伯拉罕的神,而亚伯拉罕为死人,然神不是死人的神。故亚伯拉罕虽死,必变成活人。(参八11。)以撒、雅各都要复活。复活的情形见林前十五章五十至五十八节。
三十三节:“众人听见这话,就希奇祂的教训。”“众人…希奇,”此即失败之表示,他们所以为的难题主竟能回答。
三十四至三十五节:这里说到“他们就聚集,”再结合,是因同病相怜;一律法师自恃,不服耶稣的口才。
三十六节:“夫子,律法上的诫命,那一条是最大的呢?”律法师问主,律法中“那一条是最大的,”因为不能重这条轻那条。(参雅二10。)
三十七至三十八节:主回答了“第一,且是最大的,”因为包括一切的诫命。
三十九节:“其次也相仿,就是要爱人如己。”这里的“邻舍,”指除己之外的人,亦等于主耶稣所说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。(路十30。)
四十节:“这两条诫命,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。”这两条包括一切的诫命,前者包括对于神的诫命,后者包括一切对于人的诫命。十诫本分为二部分─对神和对人。
四十一节:“法利赛人聚集的时候,耶稣问他们说。”“耶稣问他们说”─主似乎是说,“你们问我彀多了,也让我问你们一个问题。”
四十二节:“论到基督,你们的意见如何?祂是谁的子孙呢?他们回答说,是大卫的子孙。”“你们的意见如何”─与十七节相对,主所问的问题似乎是给三岁小孩回答,主不问难题,恐他们不答。(见太二一27。)
四十三至四十五节:“主对我主说”─第一个主是耶和华,第二个主是弥赛亚。主要我们明白:按肉体,基督是大卫的子孙;惟按灵讲,基督又是大卫的主。法利赛人只知主是大卫的子孙,犹今日之新派;感谢神,主也是大卫的主。
四十六节:“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一言;从那日以后,也没有人敢再问祂甚么。”他们不能回答,是因明知而不愿意回答。
|